感謝有您——個人自由軟體參與回顧

昨天晚上,信箱來了一封信,是由我放在本網誌側邊欄中贊助連結來的,感謝林姓網友贊助了 600 圓臺幣!這是連結放著多年來的第一筆贊助,甚是感激!今日有感,寫下了這一段我個人參與自由軟體的歷史,有興趣的朋友就自己隨意看看囉。

翻譯自由軟體這差不多十年來,一開始是因為喜歡上自由軟體無私的精神開始踏入的。

緣起

一切最初的起因,就是我就讀嘉義市立北興國中電腦課中(2003年),吳政祥老師在第一堂課便介紹「作業系統」,它是操控電腦進行作業的基礎環境;市面上常見的是 Windows,此外還有 DOS、Mac OS 等,甚至有一種「完全自由」的 GNU/Linux 作業系統

Fedora 13 桌布,Kyles-mockup-2。飛向自由的浩瀚無垠宇宙

一般人買電腦,主要用途不外乎辦公打字和上網查資料。除了自由的 GNU/Linux 作業系統外,也有自由的辦公軟體——OpenOffice.org,以及自由的瀏覽器——Mozilla Firebird 或 Mozilla Suite。後續課程中,也從老師那學習了 OpenOffice 的操作、Mozilla Composer 的操作等;而其中最重要的是,我開始崇尚起自由軟體背後的精神

家中的個人電腦裡,我就是從 Windows 平臺上的 Mozilla Firebird、Mozilla Suite (SeaMonkey) 開始接觸的,而 MozTW 論壇是當時我最常瀏覽的網站之一。在那個年代裡(大海盜時代),除了自由軟體外,我也在網海裡四處飄盪,找尋各種覺得有用、值得採用的軟體與資源。

GNU/Linux 初探——Tetralet、jserv

隨後,隨著對自由軟體興味越來越濃,便花費了臺幣六百左右,購入了旗標出版的 Fedora Core 1 書籍,每天睡前讀一點,但從來沒有裝到電腦裡。從這本書中,知道了 DistroWatch.com、freshmeat.net、SourceForge 等,也試著在上面亂晃,知曉了軟體海之遼闊。

在 DistroWatch.com 裡,我發現了 Knoppix 這套基於 Debian 與 KDE 桌面的 Live CD。查詢資料的過程中,相繼發現了自由軟體技術交流網、舊臺南縣網路中心的 B2D 專案Moto 摩托學園等。這期間裡,我一邊在網路上瞭解 Live CD,一邊從書中學習磁碟分割與 GNU/Linux 基本知識。隨後聳恿家裡購入了光碟+燒錄的複合 Combo 機,開始試玩各種 Live CD,運行各式各樣的 GNU/Linux 散布版和桌面環境。當年,最熱門的桌面環境是 KDE 3;臺灣最熱門的散布版是 Debian。

Debian 無痛起步,博碩文化,2004年。收錄 Debian 3.0r1

在摩托學園裡,看著 Tetralet 無私分享的各篇文章,以及《今天的 Tetralet 又在唧唧喳喳了》網誌,開始學習了 Debian。買了版主阿信(葉信佑)與 Moto(陳漢儀)撰寫的《Debian GNU/Linux 無痛起步》一書參考,正式安裝了 B2D Linux。此外,jserv 大大當時對 amsn 的修正是我最深深感激的,滿足了和同學聊 MSN 的需求;所以也開始讀 jserv 大大的網誌文章,並關注 Debian 臺灣的「夢幻軟體計畫」。接著,預設採用 GNOME 桌面的 Ubuntu 出現了,可以說是懶人版的 Debian!我也跟著試用,甚至後續就跳槽到 Ubuntu 去了。

Ubuntu 時代——BlueT

BlueT(練喆明)大大成立 Ubuntu 正體中文站後,Ubuntu 正體中文站和其 Wiki 系統成了我最常去的網站。常用的系統,也從 Debian + KDE 跨足到了 Ubuntu + GNOME。不過 Ubuntu 的中文支援起初依然不夠好,要自己安裝中文字型與輸入法調校出適合中文的 fontconfig 等,我也順便將這個調校過程記錄到了 Ubuntu-TW 的 wiki 上。這時高中了,要準備考試,平時也不能多用電腦,頂多聽聽空中英語教室的 Advanced 錄音 mp3、用 aMSN 或 Mercury 和朋友們小聊一下。學測後,在推甄階段錄取了大學,四月起開始比較清閒,更從頭開始裝起了 Debian +KDE:手動設置 ADSL 網路、安裝 X Server、KDE 環境。

試玩 Kubuntu 時調校後的桌面樣貌。

那些年我讀著摩托學園上《邁向 KDE 4 之路》、《那些 KDE 中的技術》系列文對 KDE 4 的展望,以及 jserv 網誌上對 Qt 的諸多想法,一直對於 Qt 和 KDE 4 有美好想像。初入大學時正是 KDE 3 轉 4 的青黃不接時期,現實總是殘酷的。當我試圖在 Debian 裝起 Experimental repo 下的 KDE 4 後,常常崩潰難以正常使用電腦,以致於澈底放棄 KDE 投奔 GNOME 陣營,就這麼用了 Ubuntu + GNOME 許久。

展開貢獻——遇見 Frank、Eric、pesder

此時也開始參與 Tryneeds-Chinese 平臺上的翻譯(2009年),結識了長期投注心力在自由軟體領域的 Franklin Weng(翁佳驥)與 Eric Sun(孫賜萍)。2010年,在軟體自由協會一場於1月23日舉辦的自由軟體中文化聚會中,也認識了 GNOME 翻譯協調人 pesder。在會後的高鐵回程中,我從 pesder 那裡更瞭解了 poedit 和 gettext 的用法,並向他請教了翻譯 blender 的可能性。

軟體自由協會下 ezgo 專案發起的 Tryneeds-Chinese 舊站,現已功成身退。

翻譯參與也隨之越來越深入,開始寫本網誌、整理出〈自由軟體正體中文化指引〉、在 BlueT 的協助下擔任 Ubuntu 正體中文翻譯團隊協調者之一、參與了 GNOME 官方的翻譯等。後來,進一步發現許多 GNU/Linux 上的技術與軟體,很多都源自 Fedora 專案與 Red Hat 員工的成果,例如 ibus 輸入法框架、以 system-config- 起頭為名的各式工具、PackageKit、PulseAudio、nouveau 開源驅動……等。

Fedora 社群再發展——Kaio、WM Chang、Freedomknight

為了參與上游軟體專案的翻譯,我開始進一步接觸 Fedora,並幫起了 Fedora 的翻譯,甚至進一步參與社群 IRC,認識了澳洲的 Kaio,並在其協助下成為了 Fedora 大使 (Fedora Ambassador)。在 Ubuntu 的 Unity 環境推出後,極為不適應,並且對於 Canonical 公司的種種決策與做法無法認同,GNOME 3 甫發表遂逃離 Ubuntu 前往 Fedora 去了。Fedora 15 時正好跟著 GNOME 3,剛好在朋友的介紹下協辦了 GNOME 3 在臺中場的發行同樂會 (Release Party),辦在臺中的黑貓月亮咖啡,是我難忘的一次經驗(2011年)。

Fedora 16 的 GNOME 3 預設桌面,具備視窗舖排特色。

後續到了 Fedora 17 發行,在 WM Chang 的鼓勵下,我依著前次的經驗也在臺中舉辦了發行聚會。Fedora 18 發行時則和 MozTW 社群針對 Firefox 18 合辦了 FF18 小聚。之後只要每次 Fedora 發行新版時,我們 Fedora 臺灣社群也都會舉辦一場發行同樂會。這段期間裡,Fedora 社群在臺灣似乎已經儼然消失,唯一的 Fedora 愛用者論壇也倒了。令人感動的是,WM Chang籌備了「Fedora 臺灣社群支援站」,並且將網站放到 GitHub 上給大家一同參與;還有 Freedomknight陳貴鑫)架設了「Fedora 中文論壇」,並自掏腰包買了域名,甚至和 Red Hat 法務申請了商標使用許可,所以今日臺灣社群才能使用 fedora-tw.org 這樣的域名。我們這幾位因 Fedora 而在網路上認識的朋友們,今後也會繼續在臺灣推動讓更多人認識 Fedora 專案與自由軟體的。

LibreOffice 參與——Jeff Huang

LibreOffice 官方中文站,主要由 Jeff Huang 維護

大三的時候,Oracle 買下了昇陽公司 Sun Microsystems,OpenOffice 社群感到緊張,因為諸多跡象顯示 Oracle 可能會放棄發展 OpenOffice,而社群議會便公開發表宣言,成立了 The Document Foundation (文件基金會) 與 LibreOffice 專案。

此時我也關注了 LibreOffice 的翻譯者溝通管道,可是遲遲未見到有臺灣人接手翻譯。於是我發文接手了 LibreOffice 的翻譯,並且取得了官方 Pootle 翻譯網站上 Chinese (Taiwan) 語言的協調權(2010年)。自此開始協助維護 LibreOffice 的翻譯。後來,我認識了非常積極參與自由軟體中文翻譯的 Jeff Huang,許多自由軟體專案都會看到他的身影,例如 xfce、Mate、0ad、Chakra 等,並請他一起協助 LibreOffice 官方中文站的翻譯與維護(2015年)。

Blender 參與——JBR、阿彥、孫小芳

在 Ubuntu-TW 論壇上打混摸魚的期間裡,也進一步認識了 Blender 這套軟體;又經葉磊 (extraymond) 來信得知 Launchpad 上的 blender-translator 團隊是由簡中翻譯的 congcong009 所主持。當時 blender 的正體中文有四個人,葉磊、shang、dokinkon、Serbinly,後來我也加入其中協助翻譯。不過由於專案過於龐大,即使分工領條目翻譯、校閱也相當難完成,尤其是不清楚字串使用情境,更是一頭霧水。各翻譯者的譯法、程度、採用的詞語不同,也讓成品看起來有點雜亂無章。這項合作持續運作約莫3個月後就不大再有活動。隔年從官方資料中得知翻譯者參與管道,所以開始參與上面的討論,並以長年貢獻的多項自由軟體翻譯者身份申請加入行列,大約2012年八月時翻譯好了第一版。

2012年臺灣第一場 Blender.TW 首聚

在網路上,認識了 JBR(江秉潤)大大,參與過兩場他分享的聚會;一場是「有朋自遠方來 Blender.TW 臺中首聚」(2012年),另一場則是 JBR 受國藝會補助,在美國麻州 URCHN 3D 動畫工作室實習協作一些時間後回臺的分享(2013年);也在 COSCUP 2013 活動中曾和他不期而遇,和他一起討論了臺灣的開源年會狀況,一致覺得終端使用者聽得懂的議程越來越少,然後 JBR 向我提出了非常希望能去 Blender 年會一趟的想法,至今我都還記得。後來,更在 Facebook 社團上認識了阿彥(何彥儀)、孫小芳這兩位相當關注 Blender 發展的朋友,曾有一段時光和這幾位夥伴每週討論 Blender 中文版術語的抉擇。隨著阿彥要照顧年紀還小的孩子便淡出了,這個討論會也沉寂了下來。

再往前一步,探究翻譯——V 字龍

與此同時,個人翻譯的項目、數量與經驗越來越多,想更深入瞭解「翻譯論」,遂入手了思果著作的《翻譯研究》與《翻譯新究》,從前人的經驗中汲取教訓,邊讀邊檢討自己以往的翻譯理念是否需要修正。有幾個很重要的觀念深感認同,例如:「雖然佳譯像鹽化在水裡,看不出痕跡,但鹽總在那裡,沒有添,沒有減。有的翻譯是『演義』派,補出很多情節,全是原文沒有的。有人隨意刪削,好像在編輯。」,以及他提出的「信、達、貼」新翻譯觀點。信是指譯者對原作者負責,把原意用中文表出,不要表錯;達是譯者替讀者服務,作者的原意雖已經表達出來了,也得讓讀者看懂才算盡職;至於這個貼呢?譯文也確實,讀者也懂,但表達是否貼不貼切,符合原文中的文體、氣勢、角色的口氣、背景等等層面呢?



2012年在 COSCUP 閃電秀中,正好看見了 V 字龍(林博仁)為了探討翻譯而發表的【在 Final Fantasy 變成太空戰士之前】。內容清楚點出 GNU/Linux 作業系統中常見之 Software Management System 中對於「Package」和「Repo」二字的由來、比喻關係、實際用法等,將來龍去脈交代得十分清楚,後續更接著探討常見之「套件」與「套件庫」的翻譯問題。這個閃電秀其實大大點醒我,凡翻譯都該探討是否合乎「信、達、貼」,不要一味循著前人的舊譯而不思考,因為前人的翻譯或許翻譯得很糟糕。找出更能貼切表達出原文意義的翻譯,才是翻譯者該走的路,這也就是翻譯者職責所在。更何況自由軟體是人人都能參與,時時都能改善的!深刻體認到,我們所有的自由軟體翻譯者,都有責任持續不斷讓翻譯變得更好!

反思公車因素,Bus Factor

隨著畢業進入職場後,我能參與的時間也越來越少,難以全力投入自由軟體翻譯,一直在想「如果社群中主要的自由軟體翻譯貢獻者都離開時,該如何是好?」這樣的問題。唯一的辦法就是降低臺灣自由軟體翻譯的貢獻門檻,並提供持續的誘因;所以,必須要有自由軟體翻譯貢獻者的支援站,提供翻譯參與資訊、翻譯時的概要與心法等,還要有個資助譯者的永續計劃。礙於自由軟體持續進展,必須維持翻譯進度之故,遂無暇顧及這部分的發展,只能當長期計劃執行。所以,我也曾試著和 jserv 大大合作,在 COSCUP 2015 上分享「Linux 桌面系統在繁體中文資訊化的發展回顧」的主題,不過大會前不久突然被通知需要我那天到醫院上班,也就因而無法出席,但 jserv 大大還是將我給他的資訊分享了出來,甚是感激。



其實,在國外自由軟體參與中,如果翻譯貢獻者夠多,能成為一個「翻譯團隊」的話,協調者的職責比較接近「監督」或「指導」的角色;分派工作、協調進度、統一用辭與習慣、將成果提報回官方等。不過在臺灣,因為參與者稀缺的緣故,必須校長兼撞鐘,想要維持翻譯進度還是得「協調者」自己花時間去翻譯才行。

推廣自由軟體精神與自由辦公應用

2016年在 Frank 的介紹下結識了臺灣在協助改善 LibreOffice 中文支援的 Mark Hung,並小聊了一下。2017年10月,我第一次前往義大利羅馬參與了 LibreOffice 年會 (LibreOffice Conference),這是臺灣區 The Document Foundation Member 全體到齊的一次,有我、Jeff HuangFranklin WengMark Hung 共四人 。

臺灣 The Document Foundation Member 全員到齊於 LibreOffice Conference 2017 合影

去年 (2017),在 Frank 的引薦下也開始參與軟體自由協會。我提了兩個專案,一個是 GNU 網站理念精神與概念性文章的翻譯,另一個是《LibreOffice 排版設計》一書的翻譯。希望能讓更多人認識自由軟體,並瞭解文書排版作業的概念,甚至採用 LibreOffice 作文書處理。或許將來有一天,臺灣的社會大眾能有更多人採用自由的辦公軟體也不一定。

結語

上述這些歷史,是我踏入自由軟體參與,主要翻譯軟體,以及各領域關鍵朋友的故事概要,沒有這些經歷與遇見這些人,我想就沒有今天的我,臺灣今日的自由軟體在地化大概也不會有今日的樣貌。雖然一定還能做得更好,但時間與人力是我們的稀缺資源,我想這是我們在現有狀態下所能做到的最好成果了。

留言

  1. 以前常翻到 tetralet 部落格,很久沒更新了有點可惜。

    回覆刪除

張貼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直行橫列,以及 line (列/行), column (欄), row (列)

正體中文、繁體中文?

Permission 權能/取用權; Permission denied 取用遭拒; Ask for permission 請求權能/取用權; Don't have the right permission to 沒有權能/無權